1985年4月,英国剑桥的 Acorn Computers 公司小团队着手重新思考处理器的概念。工程师 Sophie Wilson 和 Steve Furber 开发了 ARM1(最初代表 Advanced RISC Machines),这是一款看似普通、只有 25,000 个晶体管的芯片,旨在为 BBC Micro 提供动力,打造了一款强调简化指令集以实现更快、更高效计算的 32 位处理器。

该设计的低功耗部分是由实际的限制驱动的,即需要在更便宜的塑料封装中运行。随后的 ARM2 被融入了 Acorn Archimedes,这是第一款基于 RISC 架构的家用计算机。ARM3 引入了 4KB 缓存,并进一步提高了性能。
1990年,Acorn 从其母公司独立出来,成立了 ARM Ltd.,成为 Acorn、Apple 和 VLSI 之间的合资企业。早期的商业成功之一是 Apple Newton,随后在诺基亚 6110 等手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后者采用了 ARM7TDMI。

展望未来
1991年推出的 ARM6 带来了完整的 32 位处理和 MMU,这对于驱动 GSM 移动电话至关重要。2005年,Armv7 架构首次亮相,搭载了 Cortex-A8 处理器,支持 SIMD(NEON),并为许多早期智能手机提供了动力。
2011年,Armv8 引入了 64 位支持,成为云计算、数据中心、移动设备和汽车计算的基础。像 SVE 和 Helium 这样的功能进一步提升了性能和 AI 能力。
2021年,Armv9 的发布标志着该架构转向以 AI 为核心的工作负载。它引入了可扩展向量扩展 2(SVE2)、可扩展矩阵扩展(SME)和机密计算架构(CCA)。
这些功能使其适用于从具有先进图像处理的智能手机到处理生成工作负载的 AI 服务器等各种应用。SME 加速了生成 AI 和 MoE 模型,而 SVE2 为通用计算带来了增强的 AI 能力。